本帖最后由 jhyjhp 于 2011-11-8 08:23 編輯
先來測試一下你寶寶的耐心指數(shù): 1、做事不能有始有終。 2、任性。 3、經(jīng)常容易哭。 4、情緒易激動,很難預測他們會干什么。 5、吃飯時愛動。 6、看電視時一會坐著,一會站著。 7、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,而是拿拿這個,碰碰那個。 8、自私,只關(guān)心自己。 9、咬手指甲。 10、神經(jīng)敏感、神經(jīng)質(zhì)或經(jīng)常感到不安。 11、情緒不穩(wěn)定,變化無常。 12、所做的事與年齡不相稱。 13、經(jīng)常爭吵。 14、坐立不安,多動。 15、經(jīng)常打碎朋友或家里的物品。 16、不能同朋友和諧相處。 17、經(jīng)常打架。 18、沖動,做事前不思考。 19、飲食調(diào)節(jié)不好。 20、發(fā)火時罵人或說一些傷人的話。 21、不能如自己的愿望時就打滾耍賴。 22、經(jīng)??蘅尢涮涞佤[。 如果你的寶寶有半數(shù)以上“符合”上述條件,有可能是缺乏耐心寶寶。 缺乏耐心寶寶的特征 缺乏耐心的孩子會出現(xiàn)3種傾向:過度的暴力性、依賴性及散慢性。 暴力性 這是缺乏耐心兒童的最大特征。不管是誰讓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失控地尖叫、罵人或打小朋友等。剛開始自己還會自責,不過一旦形成習慣,自責感就會消失,連父母的勸導都聽不進去,反而會使性子、發(fā)火。 依賴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難的問題,便喪失了獨自解決問題的意志,轉(zhuǎn)而向別人求助,這種依賴性會使寶寶漸漸變得意志薄弱。 散漫性 注意力低下沒有耐心的寶寶做事肯定沒有持久性,因而會顯得注意力低下、散漫。玩玩具時,看看這個拿拿那個;參加鋼琴、美術(shù)、書法等學習班,沒有一個能堅持下去。
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游戲中的耐心
1、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特點、難易適中的游戲項目,并適當控制游戲時間。如果孩子顯出倦意,則要及時變換游戲內(nèi)容。
2、注意游戲內(nèi)容的動靜結(jié)合,讓孩子交替玩比較安靜和比較熱鬧的游戲,以此激發(fā)孩子游戲的興奮點。
3、注意教孩子游戲的正確方法和規(guī)則,使孩子增加成功的體驗。
4、平時注意培養(yǎng)孩子的堅持性。在游戲中成人可提出一些要求,一旦孩子完成了任務(wù),就及時表揚,提高其對活動的熱情,并鍛煉孩子認真、耐心的態(tài)度。
5、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的玩具,每次給孩子1~2件,引導孩子積極開動腦筋,變著法兒去玩。 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耐心
刻意讓孩子等待
當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得到某樣東西時,媽媽可告訴孩子:“你可以得到,但需要等一會兒。”給孩子時間讓他來體會和比較,讓他明白“等待”是一種什么感受,這段時間里可以為孩子唱個短小的歌曲或是從1數(shù)到10。這樣孩子就能了解“等待”只是一小段時間。 暫時轉(zhuǎn)移注意力
對一個剛開始學步的小寶寶,給他一個玩具是個不錯的主意。因為大多數(shù)2歲左右的孩子還不具備自己轉(zhuǎn)移注意力的能力。但是孩子到了3歲或者4歲,就應(yīng)該鼓勵他們在等候的時間里自己去找事情干,比如讓孩子在等待的時間里畫張圖,或是自己看看書等,做一些孩子平時比較感興趣的事情,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如何打發(fā)時間。
默契溝通的技巧
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談幾句,此時孩子想要得到關(guān)注,可以事先訓練他與父母的默契。譬如讓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,父母握住他的手,以此告訴他:我知道你的要求,我會盡快滿足你。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提供給孩子身體上的接觸,以使他安心,而且可以在不必中斷與人交談的過程中使孩子安靜一會兒。制造困難
有意識鼓勵寶寶在“堅持”的路上知難而進,能提升他的耐性。比如請孩子做稍稍超出他目前能力的事,比如3歲的寶寶“走迷宮”失敗了,父母不妨告訴他:這確實有點難,但只要想辦法還是能成功的,爸爸媽媽相信他。然后,告訴他一個竅門兒——反復說:我一定能走出去。借助這一方式,寶寶給了自己積極的暗示,避免半途而廢。 創(chuàng)設(shè)一個壓力情境
沒有更多的錢買電動車,如果你能幫媽媽節(jié)省生活費,媽媽會很感謝你。如此,孩子心中有了矛盾,開始主動調(diào)節(jié)自己的需求達不到滿足時的情緒,達到心態(tài)平和。 耐性不足的孩子,情商和逆境商相對較低:他們比較散慢、自控力弱、做事有始無終;適應(yīng)性差設(shè)立壓力情境是鍛煉孩子忍耐力的好方法之一。例如,孩子要買價格昂貴的電動車,而你的支出計劃中沒有這筆消費,你跟他商量:可以買一個便宜的你喜歡的小玩具,但媽媽、喜歡依賴,不容易融入新環(huán)境;在挫折面前,往往表現(xiàn)出急躁、知難而退甚至暴力的苗頭。另外,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覺,他們也不懂得什么叫“珍惜”。 “沒耐性”是這么培養(yǎng)起來的
有時候,“愛”也會使寶寶“受傷”——在一些父母的意識里,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,就是有求必應(yīng),而且越快越好。這無疑帶給孩子一種錯覺:我要干什么就得馬上干什么。欲望的溝壑因此越來越深、目標頻繁地轉(zhuǎn)移,很快令父母應(yīng)接不暇。但緊急剎車,必然引來一場場哭鬧并以父母的妥協(xié)告終。
對孩子欲望的滿足分為延遲滿足、適當不滿足、超前滿足、即時滿足、超量滿足五種。好的教育提倡“延遲滿足”和“適當不滿足”。習慣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,是3歲以前寶寶的年齡心理特點,如果父母習慣于“即時滿足”孩子,他就難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,“有耐性”的品格也就無法培養(yǎng)起來。因為,它并非與生俱來,需要寶貝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地學習和自我克制才能獲得。
等媽媽把你的奶瓶洗干凈、裝上水,我們就下樓。”或者:“等你把這小碗蛋羹吃完,咱們就去找小朋友。”對寶寶,媽媽有必要把抽象的“等”化成具體的事情,讓他看到:實現(xiàn)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點時間。
|